瞭解真相才是對歷史負責,看看現今台灣的官場現形記!

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

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




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

以往同盟會的歷次起義,基本上依靠會黨和雇傭軍,但是黃花崗起義,同盟會可以說是下了血本。

參加黃花崗起義的人,包括留學生、華僑、新軍的軍官——遇難者之一林覺民即是日本慶應大學的學生,被俘後犧牲的喻培倫,是日本千葉醫學院學生。

他們基本上受過很好的教育,就知識層面來講,他們無疑是一批先進的中國人。

但他們卻為理想、革命和中華民族的未來,放棄了自己的未來,並且走上了革命的最前線。

他們的死,令孫中山非常痛心,他說:「吾党精華,付之一炬。」

犧牲者之一林覺民在《與妻書》中寫道:「吾作此書時,尚是世中一人;汝看此書時,吾已成為陰間一鬼……吾至愛汝,即此愛汝一念,使吾勇於就死也。吾自遇汝以來,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;然遍地腥雲,滿街狼犬,稱心快意,幾家能夠?……初婚三四個月,適冬之望日前後,窗外疏梅篩月影,依稀掩映;吾與汝並肩攜手,底底切切,何事不語?何情不訴?及今思之,空餘淚痕……汝幸而偶我,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!吾幸而得汝,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……

林覺民的理想,也代表了起義所有志士的理想,當國家有前途的時候,個人才會有前途。

他們的行動雖然失敗了,他們的生命也就此結束了,但是黃花崗起義的影響也許足能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。

事後,孫中山多次評價這次起義。

起義失敗的時候,在美國的孫中山認為此役義軍的「勇敢英烈」,為世界各國所「未曾有」,「革命之聲威從此愈振,而人心更奮發矣」。

1912515日孫中山發表《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文》。

1914年孫中山說:「第一次革命,雖由武昌起義,而實廣東三月廿九之役為之先」。

後來在他的《建國方略》中,他做了如下評論:「是役也,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,與彼虜為最後之一搏。事雖不成,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,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。」

192112月在《<黃花崗烈士事略>序》中,孫中山悼念說:「是役也,碧血橫飛,浩氣四塞,草木為之含悲,風雲因而變色,全國久蟄之人心,乃大興奮,怨憤所積,如怒濤排壑,不可遏抑,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。」。

這一年,孫中山又為黃花崗紀功坊題寫了「浩氣長存」四個字。

在孫中山去世的前一年,他依然念念不忘這次起義,又發表了《祭黃花崗烈士文》,並出席嶺南大學舉行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大會。

在會上,孫中山發表演說,號召學習烈士的志氣,「我國家,為人民,為社會,為世界來服務。」

「這種替眾人來服務的新道德,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」。

若孫中山現今仍在世,他會如何評價發生在民國百年後的太陽花青年學運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