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追求歷史定位」的陷阱─盧世祥
2012當選連任之後,馬英九就表明既沒有再選舉的壓力,所在乎的是歷史評價。
在追求歷史定位之路,他先以「改革」為名,從財經及社會層面著手,但因「下錯決策、用錯人」,包括油電雙漲、證所稅、年金、十二年國教,不但搞得台灣社會雞飛狗跳,自曝其短,黨政大咖以「無能」為其定位,連國際權威的《經濟學人》雜誌也以「草包」(the bumbler)稱之,昔日「萬人迷」淪為「眾人嫌」。
馬英九要追求歷史地位,取法乎上,應以美國雷根為師。雷根常打瞌睡,不但在白宮主持會議夢周公,會見法國總統密特朗、義大利總理波提尼,甚至教宗,都有打瞌睡紀錄。他以「鐵弗龍總統」(the Teflon President)著稱,意指有如不沾鍋,總統任內沒有政治醜聞能黏住他,仍廣受支持。
另一方面,雷根有對抗共產主義的「雷根主義」,促成共產主義垮台和冷戰結束;他有經濟振衰起敝的「雷根經濟學」,面對公眾及政治對手更有「偉大的溝通者」稱號,個人魅力與幽默感十足。正因如此,以六十九歲最高齡當選,他在美國歷任總統評價總在前段班。
馬一度是媒體寵兒,也常打瞌睡,一如雷根,要尋求歷史定位,正辦是落實雷根所強調的:「領導者的教訓是相同的:要辛勤地工作、瞭解事情真相、樂於傾聽並瞭解他人、加上堅強的責任感和指揮感,並為你所代表的人民做最好的決定。」
不此之圖,只求成就個人,不顧百姓死活,無能與好名兩大元素加乘,不但個人如意算盤難以實現,也可能禍國殃民。當事人不應執迷不悟,台灣人民也不能被綁架,陪著掉落陷阱。
近日政論節目主持人認為柯文哲樹立台灣政治轉變上的歷史地位。
柯文哲回答:「歷史定位是人死了蓋棺論定,還活著想那些幹什麼,神經病啊!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